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吳琦已經成為天津市民耳熟能詳的一個名字了。作為天津市新冠肺炎市級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人們時常能從各種新聞媒體上看到他。
吳琦是天津市呼吸與危重癥領域著名專家,天津大學與天津醫科大學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原天津市海河醫院院長?,F任天津市海河醫院首席專家、天津大學醫學部臨床醫學院院長、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綜合內科主任。他還兼任了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天津市醫學會副會長、天津市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主任委員等多項職務。
此外,也許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一名九三學社社員。九三學社是一個以科學技術界、醫藥衛生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體的參政黨,是中國八個民主黨派之一。吳琦之所以選擇加入九三學社,是因為九三學社愛國民主科學的精神傳承,是因為九三學社有程開甲、鄧稼先、王選等一批堪稱中國脊梁的優秀科學家。這應該就是所謂的志同道合吧!
在吳琦的履歷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他完成了國內“首例經支氣管肺減容術”,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支架介入治療重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努力把科技創新應用在臨床實踐中。他先后獲得2003年天津市抗擊非典先進個人、2006年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2012年全國醫藥衛生系統創先爭優活動先進個人、2014年天津市優秀科技工作者、2015年天津市勞動模范等多項稱號。
吳琦從醫30年,‘救死扶傷、無私奉獻’是他的職業準則。他說:“醫生就是治病救人,要把病人當親人,想方設法讓他們重獲健康!這是我們的職責,也是我們的使命,更是我們的價值所在!”
早在2003年抗擊非典的時候,吳琦就是天津的“市級專家組成員”,當時還在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工作的他臨危受命,組建海河醫院。十多年來,吳琦把主要精力都傾注在海河醫院的建設上。海河醫院作為天津市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備戰醫院,承擔著天津市突發呼吸道傳染病患者的救治任務。正因如此,吳琦更加重視平時的疫情演練,也正是因為這每一次的練兵,使得海河醫院全體人員在面對疫情時能夠從容淡定,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每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
吳琦是呼吸科醫生出身,在非典期間,他像一個戰士一樣沖鋒在前,救治危重病人。甲流和禽流感期間,他作為海河醫院院長運籌帷幄,帶領著海河醫院全體職工經受住了疫情的考驗,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的“完勝”!
有人說:“看到鐘南山院士,我們就像看到了定海神針。”在海河醫院,看到吳琦教授,大家就安心!
此次武漢出現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海河醫院作為天津市新冠肺炎患者定點醫院,收治了迄今為止的全部確認患者。吳琦被任命為天津市新冠肺炎市級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已經58歲的他再一次厲兵秣馬,披掛上陣。

從春節前開始,吳琦每天一早都會來到海河醫院。每天主持兩次“醫療救治專家組會診”,就重癥、危重癥病例,分別從病情研判、用藥效果、影像學變化等方面進行認真研討,對下一步治療提出具體指導性意見。對新入院患者討論指導分型;對已住院患者的病情走勢進行預判,討論患者轉歸情況,進行出院評估。他帶領的市級救治專家團隊24小時值班,充分發揮多學科合作優勢作用:設立重癥與危重癥救治病區,實行集中救治;對危重患者進行一人一策,重點管理;配備重癥醫學科、呼吸科、感染科等專業科室業務骨干組成的應急醫療救治團隊,確保每位患者隨時能得到充分的救治。
目前,在海河醫院的隔離區里,大部分都是海河醫院本院的醫生護士。為保證全天24小時對患者進行治療,他們每4個小時一班崗,輪流進入隔離病房。這些頻繁出入隔離區的醫務人員,都是吳琦一手培養起來的。

1月24日晚上,一條消息引起市防控指揮部的高度重視:“歌詩達賽琳娜號”郵輪海上行駛中,有人出現發熱癥狀。郵輪將于25日返回天津東疆港,船上載有3700多名旅客。天津市委、市政府立即啟動應急機制。吳琦也在第一時間,收到了這一消息,并召集專家組討論。作為組長,這時,需要他拿出方案。
通過登船取樣,從17名發熱游客、船員身上提取的樣本檢驗結果全部為陰性。通過深入的分析,在吳琦和專家組的建議下,郵輪被解除隔離,船上發熱乘客被妥善安置并進一步觀察。由于做法及時,這次應急處置僅僅用了不到24小時。

作為天津大學醫學部臨床醫學院院長,吳琦在2020年春季學期“開學第一課”中講道:“醫生就應該要為患者服務,為社會服務。醫生就是戰士。作為一名醫生,每當國家需要你的時候,你就是一名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的戰士!”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吳琦深知自己肩上背負著怎樣的責任與重托,他用最執著的堅守詮釋著醫者的責任擔當,踐行著九三人的家國情懷!
(根據海河醫院宣傳科提供的素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