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春光明媚,大家的心已經飛出窗外,想去感受陽光,呼吸新鮮空氣,但是新冠疫情還未結束,請大家千萬要摒牢!別辜負這個城市守護者的辛勤付出。
這其中有一群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志愿者”。
今天,讓我們通過一組手記來看看,他們經歷的抗疫瞬間……

奚愷菁(右二)與同事合影。
講述人:九三學社浦東區委社員、上海協和雙語學校(教科古北課程)副校長 奚愷菁
“招募懂英語的志愿者,在虹橋交通樞紐向外籍入境者宣傳政策,指導填寫入境健康表等工作,有意向報名者,請速與我聯系”。2月9日中午11點半,一條微信出現在協和教育集團(閔行)工作群里,“報名志愿者,奚愷菁,九三學社。”我第一時間留言、報名。
此時,機場、火車站迎來復工大潮,返滬人員不斷增加,其中不乏很多外籍人士,根據閔行區防控工作需要,要在虹橋樞紐增設6個卡點,主要為外籍來滬旅客提供健康申報和防疫宣傳,我和其他老師一起組成了志愿者翻譯小分隊,趕赴虹橋樞紐,作為閔行區志愿防控服務支援隊,在疫情防控第一線提供雙語志愿服務。
我們的值班是早班5小時、中班5小時、晚班4小時,每班2人,依次上崗,將持續至疫情結束。老師們在群里都表示,全國團結一致抗擊疫情,如果不能早日結束這種狀況,孩子們就無法正常回到校園,大家都愿意用這種方式盡一份力。
我是第一天的中班,中午12點,我早早地來到虹橋樞紐,開始準備工作,穿上防護服,戴上口罩和護目鏡,護目鏡要緊緊地壓住鼻梁和臉頰,耳朵里最清晰的是褲腿和衣袖摩擦的聲響。防護服是一次性的,穿了就不脫了,我中午開始不喝水。早班的小伙伴也提醒了防護服比較悶熱,里面不能穿得太多。準備好失聯5個小時,事先我跟家人和朋友都打了招呼,微信遲些回復。
下午1點,我和同班的小伙伴正式上崗,我們的主要工作是協助外籍來滬旅客填寫《健康狀況信息登記表》、上海“健康云”APP操作、指導如何穿戴口罩等一系列自我保護措施。
今天,昔日熙熙攘攘的虹橋樞紐并不忙碌,人們戴著口罩、拉著行李默默地行走,彼此都拉開一定的距離,對相關的信息采集大家表示理解,都認真地填寫登記表,我所在的地方比較空曠,穿了防護服我感覺聽和說有些困難,我得仔細地聽、略大聲點地說。有位旅客登記時,我看到他的口罩上的金屬條壓得不夠緊,我提醒他壓緊,并且把穿戴口罩的操作細節告訴他……
5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脫護目鏡時摸到了深深的勒痕,脫防護服時感到了口干、腿酸。不過,想想我身邊的那些好友,他們中有奔赴一線的醫護工作者,也有從大年三十工作至今的社區工作者,覺得自己還有潛力可挖,可以繼續發揮我的雙語優勢,在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的窗口——虹橋火車站為外籍來滬旅客提供服務,為疫情防控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石云(右一)與志愿者同事們合影。
講述人:九三學社市委科普工作委員會委員上海市中醫文獻館主治醫師 石云
年初五,我們單位所在區發來醫務人員抗擊疫情志愿招募的報名二維碼。我當時就報名了,這就是醫者的天性吧。前天,我又收到所在區團委干部的電話,指明要醫療專業背景的志愿服務,而且要男同胞。這倒不是什么性別歧視,主要是工作時間較長,強度較大,需要一定體力。
一早,我吃了一包武漢熱干面就出發了,說起這面還是半年前在武漢出差時買的。誰能料想這熱干面的主場如今也是抗擊疫情的主戰場。
為了錯峰,我提前一小時三刻鐘出門,今天的公交車人數還是有些多。老樣子,我坐在最后一排開著窗,這樣就不會有來自背后或頭上的噴嚏。
進入約定的會議室,等著崗前培訓。疾控辦的老師進行了防護培訓,還帶來了防護設備,并告知培訓前退出是允許的。當然,我們沒人退出。后來,因為我的專業背景,被分配到綜合協調組,負責制作報表和相關數據的處理。
20:20,做完一天匯報的數據,我下班了。路上人跡罕至,公交車上更是只有司機和我,如同專車般。第一天的支援,回想起各種數據,我覺得目前防疫工作還是面臨很大的考驗,需要發動更多人一起投身到防疫工作中,我為自己能成為他們中的一員感到自豪。
最后,早晨,我發了朋友圈以后,100多位朋友來問候,還有提出要寄物資、藥品給我的,真心感謝你們!單位的領導已經為我準備了,我也做好了較為充足的預防準備,請大家放心!
另外就是,今天很多患者來問,門診何時開,我想這個問題還得看疫情發展的態勢,有門診信息我第一時間會發布。

鄔維玉(左二)在企業排摸復工情況。
講述人:九三學社市委體育專委會委員,寶山區體育局群體科副主任科員、經濟師 鄔維玉
2月初的一天,我作為寶山區體育局支援高境鎮社區的抗疫志愿者上崗了。我“惡”補了外出防護的常識,忐忑出家門,車駛過吳淞大橋和逸仙路高架,空蕩蕩的馬路讓人心里發慌。
到了高境鎮后,鎮政府召開了簡單的歡迎會,我被安排在鎮政府里配合投促中心工作。
忙碌的工作人員沒有時間介紹基本情況,好在有“度娘”,我通過搜索快速了解了高境鎮的園區和商務樓宇等情況,以及疫情期間各單位的應對。
不等我理出頭緒,園區和商務樓宇的排摸工作同步展開,不管企業大小,我們無差別走訪,指導復工準備,收集好的經驗,了解存在的問題。還要根據市政府不得早于2月10日復工的規定,做好宣傳、指導和抽查。
這天,我上午跑7家園區,下午跑6家園區,除了中午吃飯,回辦公室后都在整理走訪記錄,第一時間向鎮領導反饋口罩緊缺等問題。小伙伴驚訝地發現我們當天微信運動步數都超過了一萬步。說真的,我們四處奔波,內心也時不時緊張。可當看到居委會干部、小區保安白天晚上忙碌著,市民群眾被恐慌裹挾著,也就漸漸的不再害怕。投促中心的工作人員不停地說啊說,嗓子都嘶啞了。我主動沖在前面,輪換著問詢企業的防疫方案,抽查公共區域的消毒記錄等。
高手在民間,眾多企業實力演繹了高境鎮科創小鎮的內涵。有的企業研發檢測盒,有的為復工避免人流聚集啟用身份證識別系統,有的研發小程序刷臉申請口罩預約,有的開發智能門禁系統,這些消息不僅需要及時反饋上去,也給我這個負責記錄匯總的工作人員滿滿的力量,“5+2”“白+黑”地投入更多熱情到工作中。
如果說醫護人員在病房和病毒近身肉搏是一線戰場,那么守護在社區和市民群眾共克時艱,守護園區幫助企業走上復工之路,這就是第二戰場。這個全國人民共同經歷的寒冬終將過去,我們一定會迎來2020年鳥語花香的春天。

富荷蓉(右一)協助返滬人員登記信息。
講述人:九三學社閔行區委秘書長 富荷蓉
為了應對春節后的返工潮,響應閔行區疫情防控指揮部號召,我自愿報名參加閔行區統戰系統組團式下基層,支援莘莊工業區社區干部防控。接到上崗通知的那一天,我就把妻兒“趕”到丈母娘家去了,他們非常支持我,同時也關照我要注意防護。
早上8:30,我準時在申莘三村門口上崗,登記外來返滬人員的信息、檢查出入證明、測體溫、保證快遞安全發放、檢查外來車輛進入……
這是一個老式動遷小區,小區主要居住著本地老人和外來務工人員,小區里15戶40名湖北籍居民已完成居家隔離,陸續趕回來的有不少來自重點防疫城市的務工人員,對他們做好信息登記,并介紹相關政策,“看大門”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認人,千萬不能犯“臉盲癥”。
本地老人最愛出門散步,并三三兩兩聚集聊天,看到他們總是要“聊”兩句,讓他們出門一定要戴口罩,不要在外面待得很久,回家要注意消毒,有些老人還會來關心一下我們,這個時候我還是感到很溫暖的。也會遇到不理解管理措施的居民,此時我依然要保持微笑,耐心地一遍一遍地做解釋。
一天下來,回想起來,做的事很普通、很瑣碎,沒遇上什么大麻煩。但我想,就是靠這些瑣碎的事、普通的話,才筑牢了社區防疫的第一道防線,現在我也為這道防線貢獻力量,這樣想想,再辛苦也沒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