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春佳節到來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本該屬于2020年的祥和與喜悅。起初只是極少數確診病例,接著,便是一座城,一個省,直到今天,街巷空蕩,人人自危。那不斷上升的確診病例數字背后,是一個又一個不幸的家庭,是一座座因病毒肆虐而被“隔離”的城市,冷冰冰的死亡數據當中,是一聲又一聲無助的悲戚。當一切堆積、迫近,勢不可回時,我們每一個人都已身在其中。
不過,還好有他們,每一個平凡的中國人。
他們是這場戰役中逆行的白衣戰士。耄耋之年,鐘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臨危受命,奔赴抗擊病毒的最前線,為打勝抗疫戰服下定心丸。那一張張按滿手印的請戰書,體現的是醫者心中偉大的信仰,選擇了這份職業,便是選擇了一份責任。“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并不是說說而已,醫生在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在踐行這份莊嚴的誓言。武漢金銀潭醫院是武漢最大的專科傳染病醫院,張定宇是這家醫院的院長。在抗疫期間,他日夜不停的工作,幾乎每天只睡兩個小時。“我必須跑的更快,才能從病毒手里搶回更多的病人,拼命讓他們活。”,作為一名漸凍癥患者,張定宇在與時間賽跑,和命運博弈,他在盡力發揮自己的余熱。
他們是仍堅守在工作崗位為抗疫做貢獻的人。為了增加床位讓更多的患者得到有效救治,政府下令建設火神山、雷神山兩座醫院。十天十夜的日夜勞作,建筑工人們用自己的努力詮釋了“中國速度”。在這兩所醫院的背后,并未存在任何神靈,它的骨骼是由無數專家朝乾夕惕的研究塑造的,它的血肉是由無數樸實無畏的普通工人不辭辛勞的連夜工作澆筑的。建設期間,網頁上實時直播建設進程,黑夜里那一個個奔波不停的忙碌身影,深夜里仍然燈火通明的施工現場,讓人不禁感嘆:真正護佑著中華民族的火神,不是傳說中的祝融,而是那一盞盞徹夜通明的白熾燈之下,上千名不屈不撓、無怨無悔的中國工人。在這令人驚嘆的基建奇跡背后,是中國人眾志成城,齊心協力的力量,是華夏兒女面對災難時挺起的脊梁。除此之外,還有奔波在寒風中堅持工作的外賣小哥,為了方便醫務工作者上下班而提供免費接送服務的出租車司機,堅守在工作崗位的基層工作者……正因為有了他們,因疫情而空曠的城市才重又被愛填滿。
他們是社會各界的愛心人士。“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抗疫期間,口罩、防護服等一線工作者的必需品頻頻告急,在萬分緊急的情況下,許多愛心人士毅然決然的將手中的物資捐獻給需要的人,甚至不惜重金購買后再捐贈,他們不求回報也不留姓名,只留一句:“我是中國人。”除了同胞的捐贈與支持,還有許多國家也對中國伸出了援手。與我國一海之隔的日本捐贈了百萬口罩,“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是他們的贈言。巴基斯坦也從全國各地征集醫療用品予以支援。這些來自不同地域的捐贈,更讓我們感受到了人間的真情,也為抗擊疫情融聚了難得的溫暖與力量。
普通人如你我,也許不能奮戰前線,卻依然能以自己的力量抗擊疫情、融匯溫暖。正因為有了每一個人的堅守與努力,我們才有理由堅信勝利的到來。魯迅曾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是中國的脊梁。”希望等疫情過后,回首向來蕭瑟處,卻是也有風雨也有晴。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也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我不知道你是誰,但我知道你是為了春回大雁歸。”相信有每一個你的存在,春暖花開的日子即將到來。(趙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