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聚餐的飯桌上,隨時可能被一個電話叫走;籌劃許久的旅游,也可能會被突發病情取消;甚至,一年四季每天24小時的手機,永遠不能關機,不能靜音……作為一名醫生,這是楊曉的日常。他出于職業特性及個人追求的“特殊”表現,朋友們知道,家人更清楚。對此,楊曉卻總是云淡風清:“這沒啥,所有的醫生不都是這樣的嗎?”醫者,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病人以生死相托,醫生們惟有努力工作、永不懈怠,才能不負這份生死之托。楊曉,就是這樣“不負重托”的人。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楊曉擔任運城市第三醫院醫院疫情防控領導組副組長,第一時間組織開展了針對全院醫護、醫技、行政人員共計200余人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培訓會。帶領醫教科、護理部及各臨床科室開展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演練。
作為運城市第三醫院疫情防控領導組副組長,他除了負責預檢分診、藥械保障工作,還勇躍報名值發熱門診班,并通過九三王選關懷基金、山西省高血壓聯盟等多種渠道積極捐款,支援武漢抗擊疫情。
2020年2月11日下午16時許,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醫院接到市衛健委選派人員參加第三批援鄂醫療隊的緊急通知,楊曉主動請纓參加援鄂醫療任務。2月11日下午17時40分許,楊曉被市衛健委指派擔任市第三批援鄂醫療隊隊長,帶領兄弟醫院30名醫護人員,從運城高鐵北站緊急集結出發,支援湖北天門。
懸壺濟世,守衛生命尊嚴
醫生,可能是世上最講專業性的一種職業了。他們的任何一次判斷,輕則關乎健康,重則決定生死。為此,楊曉深深知道,自己寫在處方箋上每一個字的份量,知道自己在專家會診會上每一次發言的份量。
“只有最大限度地謹慎,最大限度地專業,才能保人平安,讓已心安。”他說。
有一次,診室來了一位女患者,稱很長時間渾身乏力,干啥都沒勁,在運城看了好幾家醫院,不是說是感冒,就是說營養不良,還有說缺維生素、少微量元素的,甚至還到西安了幾回,但最終都沒有任何效果,錢花了不少,人也折騰得夠嗆。
細聽慢診之后,楊曉初步判斷,很有可能是肌源性疾病。于是安排患者做了肌酶和肌電圖的檢查。結果顯示,的確為少見性的肌營養不良。病情得以確診,患者很高興,但楊曉卻沒有一點輕松,因為他知道,這種病多為遺傳所致。
再深問,果然,病人的姐姐也有這種病癥的表現,只是還在初期,不太嚴重而已。在他的要求下,病人又將她七八歲的孩子帶來檢查,雖然外表沒有任何病癥表現,但檢查結果也確診患有肌營養不良。
這種病源于基因缺陷,目前尚無根治之策,只能是早發現早控制,否則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引發臟器功能障礙及各種并發癥,嚴重威脅病人的壽命。對癥治療之后,患者一家千恩萬謝,連稱“楊醫生救了我們全家人”。
作為院內的專家,一般醫生拿不準的案例都會請楊曉前往把脈,運動神經元病、自身免疫性腦炎……各種少見性疾病被他一一確診。
“醫生筆下重千鈞,醫生口中命關天,我們要有更多的細心、耐心和責任心,才能為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駕護航!”楊曉說。
醫者仁心,撫慰患者心靈
醫務工作瑣碎不易、艱辛勞苦,而身為一名神經內科醫生,職業風險更高、強度更大,患者病情瞬息萬變。在生死之際,他所有的聚會、放松、親情都可以按下暫停鍵。
作為一名專業醫生,他每天下班前,都要習慣性地查一次房,了解病人的病情,有需要的及時處理。不管節假日,也不管是否休假,早上的查房都是雷打不動。但就這,他的正常作息也時常會被突發的病情所改變。
一日凌晨三四點,楊曉的手機鈴聲突然振響,一名病人人事不省、渾身抽搐還伴有高燒,癲癇持續狀態值班醫生無法控制,向他救援。癲癇持續狀態如果得不到及時控制,很可能出現腦缺氧,產生腦梗、腦疝等后果。人命關天,楊曉以最快的速度穿上衣服,駕車直沖醫院。抗癲癇藥物,安定……各種治療措施有條不紊地實施,半個小時之后,病人清醒,在場人員都長舒了一口氣。但謹慎的楊曉還是沒有回家,一直在醫院呆到天亮。
從醫以來,楊曉始終把救死扶傷、懸壺濟世作為自己的追求,用的專業能力,更用自己的醫德仁心,關愛每一名患者。遇到醫療費用不足的患者,他經常幫人墊付,生活困難的患者跟他訴苦,他也會慷慨解囊,伸手相助。同事們經常說他太相信陌生人,容易上當,他總是一笑置之:“說不定就是真的嘛,只要能幫助病人度過難關,就值!”
莊子說:“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在樸素的言行之下,是楊曉一顆金子般的心,是一種對生命不離不棄的執著情懷,是救死扶傷,不辭艱辛的高尚情操。
創新管理,推動內涵發展
“段醫生,我兒子現在不打針不輸液還有辦法嗎?”
“吃藥,艾曲泊帕!”
這是日前一名患者與醫生的對話,發生在“醫患交流群”中。這個微信群是楊曉擔任副院長之后,為方便醫患交流、溝通,降低患者的就醫問藥成本,而專門設立的,群內有所有的血液科醫生,還有在院或已經出院的患者,病人有什么問題,都可以及時獲得專業解答。
為更好地服務患者,楊曉還對血液科原有的公眾號進行改造,增加了患者注意事項、療效標準、發病機制、如何檢查等實用信息,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評。
除了更好地服務患者,楊曉還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了管理上,通過各種形式,提高醫生專業水平和服務能力,促進了醫院專科內涵式發展。
2019年上半年,血液科申報了2項運城市市級課題;開展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6例,其中多發性骨髓瘤為全市第1例;阮長耿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有序推進,曲如玫名中醫工作室即將成立;主持召開晉陜豫黃河金三角血液病論壇暨運城市第四屆血液學學術會議;開展了PICC專科門診;康復科,楊曉提出了“與國內一流接軌、打造一流康復中心”的理念,多次組織邀請國內外專家來院指導康復科研工作,并選派科室人員外出培訓學習,目前已成功開展經口插管喂養技術和呼吸康復、小腸功能康復、運動康復、淋巴回流康復技術多個全新的康復項目。2018年11月,康復團隊在山西省首屆康復技能大賽中獲優秀獎。康復科規模也不斷壯大,住院床位已增至80張,無論是康復設備還是治療技術均達我市領先水平。
作為運城市九三學社醫衛支社秘書長,在開展本職工作之余,楊曉還積極推進衛生下鄉扶貧活動,組織醫衛支社多位專家社員,堅持每年下鄉義診1-2次,為鄉村父老鄉親帶去市級醫學專家的優質服務質量和理念,讓村民們享受到了“家門口”優質的醫療服務,受到了廣泛好評。
榮譽接踵而至,但楊曉依然沒有停止腳步,他說:“不負病人的生死相托,是作為醫生的使命和責任,我將進一步做好工作,為醫療事業的更好發展,為人民群眾的健康事業做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