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浙江醫衛界的九三學社社員始終堅守崗位,為人民群眾生命健康保駕護航。其中先后赴援湖北的已有12人。
2月19日,浙江省抽調172人組成第五批醫療隊,再次出征湖北武漢,支援當地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九三學社社員、浙江省人民醫院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陳樂高隨隊出征。出征前,他還特意注射了提高免疫能力的針劑。

陳樂高(左一)隨隊赴武漢

黃小民出發前注射提高免疫能力的針劑
2月20日一早,九三學社社員、原浙江省中醫院急診科主任黃小民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緊急征召,加入國家衛健委成立的重癥救治專家組,啟程赴武漢支援。至此,浙江已有12位醫衛屆社員趕赴湖北支援。黃小民1995-1997年曾參與過援非,在非洲留下了他的“傳奇經歷”;2003年在抗擊“非典”時期,他堅守急診一線,牢牢把守住“非典”防控關口;2008年在汶川地震傷員轉運救治中,他挺身而出,盡心盡責……如今,他已是60多歲的老者,他臨行前說: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聽到國家召喚,就應該義無反顧。
九三學社社員、臨海市中醫院府城中醫館館長余旭彪赴援武漢后一直奮戰在黃陂區方艙醫院。因為穿著厚重的防護服、戴著防護口罩和面屏,不能吃不能喝,忙碌得來回不停地走動,說話總感覺缺氧,時間長了耳朵被勒出了傷痕,鼻梁皮膚有的地方出現了壓瘡,呼吸的氣體會模糊防護面屏,看人、寫病歷都像‘霧里看花’一樣。余旭彪說:“但這一切困難,都阻擋不了我們戰勝病毒的步伐!”黃陂方艙醫院收治的都是確診的輕癥病例,醫生負責對新入艙病人進行病情評估分級,各班醫生特別需要重點巡查和交接班的就是合并有基礎疾病的和病情相對較重的病人,對于惡化的病人,將按流程轉到火神山、雷神山等醫院進一步救治。“方艙醫院的條件比不了正規醫院,除了考慮如何救治患者外,我們還要時刻留意患者病情發展情況、情緒波動等,同時也要注重自我防護。”余旭彪說,“目前,艙里的病人屬于家里群居感染的較多,病人多有焦慮等癥狀,醫務人員給予及時、有效的心理輔導顯得尤為重要,幫助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

李驥(左二)和專家們在隔離病房會診
2003年抗擊SARS,社員李驥接診了溫州第一例疑似病例,17年后的今天,她又站到了戰“疫”最前線。這些天,身為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感染內科副主任的她忙得像停不下來的陀螺。從醫院組建隔離病房起,李驥就作為專家組成員參與其中。1月29日,隨著兩例重癥患者的轉入,醫院又組建了重癥監護隔離病房,工作量再次加大,李驥的生活被切分成這樣幾個部分——早交班,組織醫院各科室專家會診,查看、調整、討論重癥患者的醫囑,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排除、隔離、確診等部署,午休時間繼續參加各級各部門的電視電話會議和會診,一直忙碌到深夜……一天半夜,醫院收進一名疑似患者,情況十分危險。“患者肺部感染,且有三年的冠心病病史,還伴有發燒、白細胞低等臨床癥狀,入院后他突發胸悶,出現血壓下降、心梗等癥狀。”回想起當晚的情形,李驥用了“危急”二字來形容,一整夜,她都在勞心奔波,組織心血管內科、消化內科、ICU等科室醫生前來會診,“經過層層排查,我們最終確定這個病人非此次疫情患者,并為他制訂了最合適的治療方案。”這些日子,像這樣與死神的競速,李驥就經歷了三個通宵。
斗瘟神
華夏平地起驚雷,
聞報瘟神又重回。
三鎮緣因逐野味,
四海無計愁春歸。
鐘李盡力助神藥,
白衣逆行戰湖北。
桃櫻春風紅雨日,
明燭紙船送君飛。

葛新華(中)戰斗在一線
這首詩出自九三學社社員、紹興第二醫院感染科副主任葛新華。他以這種方式給患者鼓勵,為自己打氣,給武漢加油。“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葛新華全面負責了發熱門診。 從1月21日開始,發熱病人與日俱增。有自行就診的,也有醫共體各分院轉送的,高峰時每天有100多人次。葛新華帶領團隊逐一進行排查,詳細詢問流行病學史,并將疑似病例及時送到隔離病房進一步檢查排除。因為發熱門診是抗擊疫情的第一道關口,如果漏診1例,后果不堪設想。葛新華深知責任重大,常常加班加點。因為穿著防護服,為避免上廁所,水都不敢喝一口,脫下防護服后里面的衣服總是濕漉漉的。除了發熱門診的工作,葛新華還要參加隔離病房的病例討論,同其他專家一起討論疑難病情。葛新華的妻子是醫院的護士長,疫情爆發第一時間加入了醫院的志愿隊,每天在寒風中為進出醫院的人測量體溫。為了安心工作,兩人商量后將兒子送到老家交給年邁的父母。 面對領導和同事的慰問,他總是說:“我是感染科負責人,也是發熱門診把關人,疫情爆發時責無旁貸,理應沖在防疫的第一線,我們是與疫情賽跑的人”。
當溫州平陽縣人民醫院第一次緊急召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動員會的時候,九三學社社員消化內科護士長曲雙雙第一時間主動發微信給護理部主任報名。每天本已是最后一個離開病房的她,總會留下一句:“記住,遇到任何解決不了的問題或緊急狀況必須第一時間打電話給我”。每次護士們都會心疼地說:“雙姐,快去休息吧,別燒腦了,會燒壞的。”而她總是說“沒關系,我能堅持。”在遇到操作難題時,早已全副武裝好的她一聲“我來”,便已沖進病房。有次一名體重250多斤的男性患者入院時體溫40度、呼吸急促、面色及全身皮膚潮紅、血氧飽和度只有88%。動脈采血、建立靜脈通路,她在護目鏡已經起霧的情況下嫻熟完成操作。疫情肆虐之下,曲雙雙還是病患的溫暖守護神。一天早上,她剛到病房便聽護士說某床阿姨哭了一夜,原來她的母親在前一天去世了。曲雙雙做好防護來到病房,手搭在患者肩膀上,“阿姨,我是隔離病區的護士長小曲,你的情況我都聽說了,我明白你的傷心與自責,你想哭就全都哭出來吧,我在這里一直陪著你。不過哭完以后,你得好好想想接下來你的首要目標是什么,肯定是早日康復回家,這就需要你盡快調整心態,吃好喝好睡好,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阿姨哭了一會兒,慢慢抬起頭、擦了擦眼淚,“我知道該怎么做了,謝謝你。”后來,查房回來的醫生說那位阿姨情緒已慢慢平復,她終于放下心來……許多患者已經在隔離病房里一周多了,焦躁、疑慮、擔心、孤獨如影隨形地伴隨著他們。曲雙雙帶領大家采用各種方式安慰、鼓勵、溫暖患者,也收獲了患者最誠摯的感謝。
與戰斗在病房里的醫生不同,檢驗科醫生藏身實驗室內,是外人看不見的醫生。與病房里的醫生相同的是,他們也要穿戴護目鏡、防護服、口罩、橡膠手套……只有全副武裝,才能與病毒“面對面”。九三學社浙江省委委員、省立同德醫院檢驗科主任王偉帶領3位同事成立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四人組,“捕捉”病毒線索,幫助一線醫務人員作出準確判斷。 自1月18日接到醫院緊急會議通知開始,王偉一直在組織安排檢驗科的抗疫工作,從發熱門診化驗室的改建、到科室生物安全工作的加強、后勤物資的聯系等等,天天在醫院寫文件、做實驗、協調各項工作。2月5日起核酸檢測四人組24小時住在醫院,隨時待命,完成檢測任務。負壓實驗室里比較悶,噪聲較大,實驗時需要精力高度集中,一般完成一次標本的檢測至少需他們在實驗室里5-6個小時的堅守,一次檢測下來整個人都筋疲力盡,工作強度不言而喻;但正是他們,搭建起醫生-病原學依據-患者之間的橋梁,成為醫生用來診斷、治療患者不可或缺的一環。他們知道既然肩上擔了這份責任,那就要時刻做好準備,用自己堅實的臂膀去護衛他人健康!

裘丹紅(左一)督查指導
九三學社社員、臺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裘丹紅在這次抗擊疫情中擔任檢驗檢測組組長,負責全市檢測工作調度,常常工作到凌晨,已連續20多天沒有休息。她帶領生物安全專家對全市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的11家實驗室進行資格與能力審核、檢測技術與生物安全督查指導,確保實驗室生物安全與檢測質量。
看了這些九三人的故事,我們既感動又驕傲。更多社員的抗疫故事也請您常常關注我們的推送,一起為他們加油。為戰勝疫情發光發熱,你我都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