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雨見真情》 王林旭 作 (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國家民族畫院院長)
今年的春節不同于往年。偉大的中華民族經受了千年以來的重大考驗,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全力以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每天,手機里、電視中、報紙上,都能看到軍民一心、挺身而出、義無反顧抗擊疫情的身影,他們信念堅定、無懼危險,為全國人民的平安、健康筑起了一道道防線。此情此景,不可能不感動。作為一名藝術家,更不可能無動于衷。
這讓我想到我所喜愛的竹子的精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竹子代表著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象征著中華民族的偉大氣節,是自強不息、頂天立地、清竣不阿、虛心勁節的代名詞。而竹的這種精神和氣概,不正是我們在中共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奮力抗擊疫情,不斷取得節節勝利的展現嗎?
還讓我想到,竹子的美感及其文化。無論是“瞻彼淇奧,綠竹猗猗”的繁茂,還是“雨洗娟娟凈,風吹細細香”的清奇;不管是“擢擢當軒竹,青青重歲寒”的堅貞直立,還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的堅韌挺拔;竹,都亭亭玉立、節節高升,給人一種不斷向上的美感。自古以來,竹便成為文人墨客喜愛吟詠、描繪的對象,備受青睞。無論是荒郊野嶺,還是庭前院后,它始終無怨無悔、默默生長、四季常青;不論孤寂清冷,還是雨雪風霜,它始終心無雜念、專心致志、“咬定青山”。竹,可謂“依依似君子,無地不相宜”:從崇尚自然的“竹林七賢”,到“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蘇東坡,從浩然正氣的文天祥,到“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的鄭板橋……他們都喜愛竹,他們身上也都有竹的精神和氣概。
我也愛竹,并師竹、學竹、畫竹、頌竹。于是,竹就成為我表達心中無限感動、無盡感慨的第一選擇,也便有了這片竹林———《風雨見真情》。這幅作品,由6頁6尺宣紙橫拼組成,長5.2米、寬1.8米,取竹干的最堅韌部分,結實有力,竿形尤其粗大、挺拔,上頂“天”,下立“地”;竹干之間密而不擠,互相依傍,虛實相生,每每交叉斜貫,力到意到,富有蒼勁之感。竹子有粗有細,有新篁,有老干,筆筆交代清楚;主干和小枝前后交錯,互相呼應,剛柔相濟。強健的枝干似有風吹過,蕭蕭颯颯,如疾風振林,凸顯一種勃發的生命力。逢風遇雪,不蔓不枝,依然向上延伸,風雨中可見真情。
俗話講“風晴雨露,竹影多姿”,就是說,竹子在各種氣候條件下都可以入畫,而且盡顯風姿。我喜歡畫風雨竹,因為風雨竹最多情:風雨竹里有生氣。為了畫好竹子,我曾到竹子的故鄉浙江臨安一帶居住過很長一段時間,每天早起去竹林里觀察,站在竹林中,看到竹筍尖瞬間從土里冒出來,拔節生長,那是生命的交響。風雨竹里有變化。偶遇小雨、大雨,尤其是狂風暴雨后,竹林在響,鳥兒在叫,那種情境現在想起來依然動人。風雨竹里有氣節。竹在風雨中的姿態,經受了風雨的考驗,更能體現出它彎而不折的氣節。
“畫竹即畫人”,《風雨見真情》也是這樣。同時,物為情所系,以竹傳情。《風雨見真情》我所要表達的不僅是自己心中那份滿滿的感動,還有對我們眾志成城戰勝疫情的期待。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人類經歷過大大小小的坎坷,一路走來,我們對生命、對自然依然充滿信心和希望,因為中國是竹子的國度,有竹子的精神,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雖然戰“疫”仍在繼續,但我相信,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堅定信念,不屈不撓,共同努力,一定能贏得戰“疫”的最終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