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鮀城的木棉花開得格外紅艷。木棉花,又叫英雄花。英雄花掛滿枝頭,夾道歡迎馳援武漢的汕頭醫療隊凱旋。我們的英雄回來了!九三學社社員、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心臟重癥監護室副主任醫師潘紅星,回來了!
時間軸且撥回大年初二——“我多次奔赴危急最前線,經驗豐富,我不去誰去!”曾經參加過中國援助赤道幾內亞醫療隊,多次跟傳染疾病打交道的潘紅星,意念十分堅定。彼時他剛回到湖南老家,正在看望生病住院老父親,當得知他所在單位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要組建援鄂醫療隊時,第一時間主動請纓。愛人得知后卻憂心忡忡。原來,潘紅星在幾內亞執行任務時,頸椎受到嚴重的損傷,造成嚴重后遺癥——不能長時間保持站位、坐位,否則會壓迫神經造成右側肢體劇烈疼痛,稍不注意,就會有高位截癱的風險。去到武漢,必須穿防護服進行高強度工作,對他來說是意志和身體的雙重考驗。“我無論如何都必須上”,潘紅星哄著愛人哄了一晚上,好不容易哄同意了,他生怕愛人反悔,急忙連夜訂票趕回汕頭集合,隔天出發武漢,連最重要的醫用頸托都忘記一并帶上。
“我不怕,必須給年輕醫師做表率”
1月28日初到武漢,城市一片肅穆。新聞跳動的數字顯示,武漢確診1905人,死亡104人。電視上,鐘南山為馳援的醫療隊打氣,要保護好自己,才能醫治別人。汕頭隊馳援的是武漢漢口醫院,是疫情“重災區”, 雖然大家已經做好了長期抗戰的準備,但誰心里都沒底。第一天上班的情景潘紅星記憶猶新,那是他第一個班,也就是全隊的第二個班,醫生們都坐在電腦前熟悉醫療電子病歷系統,“這時接連來了三個病人,其中一個,CT顯示肺全白了。這三個人都是我一個人先親自去看的,先記錄病情,然后再一起處理病人。”潘紅星說,這么做,一是為了及時救治病人,二是給年輕醫師做個表率,讓他們知道只要做好了防護,密切接觸病人并不可怕,畢竟對于危重病人要多到病房密切觀察。事實也證明大家很快就克服了當初的恐懼心理。他在援非時染上瘧疾,回國后曾兩次復發,反復的寒戰、高熱讓他對傳染病有更深的體會,“我經歷過瘧疾,隨時蚊子都可能咬你一口,不可預防,但對冠狀病毒,是可以預防的,我們在汕頭、武漢都進行專題培訓,工作時穿脫防護服有專人監督。”他還說,“汕頭市、武漢市社會各界特別是所在單位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的鼎力支持,也讓我們這些站在最前線的醫護人員備受鼓舞,充滿士氣,奠定了這次疫情戰爭勝利的基礎。”
“我不累,能多做一點是一點”
但是,考驗才剛剛開始。時間緊人手缺,醫護人員要迅速接手工作,困難可想而知。醫生接診病人必須通過電腦錄入系統,武漢的醫療電子病歷系統和廣東不同,“那邊是等著床位的患者,這邊是忙飛了的醫生護士”,不熟悉操作系統加上設備不足——臨時隔離病區內僅有2臺電腦。潘紅星主動先接觸病人,隔著笨拙的兩層手套,透過霧蒙蒙的護目鏡,把主要病歷都先記在紙上,過后再請教同事把病歷輸入電腦中。雖然增加了工作量,但卻能夠帶大家盡快進入工作狀態,及時收治患者。護目鏡起霧,也是一個棘手問題。“剛來那天,護士著急我簽字,我忙得全身汗,烘得護目鏡都起霧了,一個字也看不清楚,也來不及出去再進來了,這樣太浪費時間,一急拿下護目鏡,也暴露了一下,才看清。”潘紅星回憶起來還有點后怕,“事急從權嘛,幸好也沒事。”后來大家探索出用洗潔精涂兩遍護目鏡的辦法,解決了起霧問題。
“我不慌,沉著應對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在病區,有許多重癥患者。一進病區,潘紅星就時刻待在病房里,隨時觀察患者動態,隨時給予相應處理,他戲稱,“一片紙尿褲,我就用足5個小時”。有一次,一患者接上氧流瓶后,血氧飽和度一直沒上來。在大家精神高度緊張和壓抑的氛圍下,經驗豐富的潘紅星經過排查和判斷,發現問題在氧流瓶上。由于帶著手套,沒辦法感知出氧。辦法總比困難多,他用棉簽捻出棉絮,再放到出氣孔檢查,棉絮紋絲不動。原來,武漢的氧流瓶與廣東省的不一樣,有三通開關和兩個接口,要接對接口才有氧氣輸出。潘紅星立刻把氧流瓶設備調試好,患者血氧飽和度“蹭蹭蹭”上去了。細心的潘紅星又把解決辦法發上了工作群,提醒同事如何正確操作氧流瓶。諸如此類的突發情況不勝枚舉,但潘紅星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一一化解。
醫療隊從1月28日離汕投入“疫”線工作,到3月18日下午5時完成漢口醫院工作病區患者清空任務,交接完手續返回駐地休整,共奮戰了51天,潘紅星則是堅守到3月18日最后一班患者清空才離開。回憶起這段經歷,潘紅星覺得雖然辛苦,但自己只是做了自己應做的,從各級黨委政府到社會各界,從酒店員工到出租車志愿者,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奮斗著。“你們不用感謝我,我也不是什么英雄,那些在背后一直默默支持我們的,才是真正的英雄!”潘紅星說到這里有些哽咽,“這次馳援,讓我對國家、對我們人民、對我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認識,我為我是中國人感到驕傲!”說到對武漢的印象,“這次來去匆匆,都沒來得及看看這座城市。上班的時候很忙碌,一忙起來就忘記疼痛了,一回到酒店,右側肢體特別疼,只能通過俯臥來緩解疼痛,有時會疼得想把手剁掉。”潘紅星笑著說,“下了班我從來不出門,療傷呢,不療傷沒法明天繼續上戰場呀。”后來,愛人寄了頸托給他,疼痛才有所緩解。“有機會,我想再去看一看,這次要看櫻花,吃熱干面。”
正是有這樣全球獨一無二舉全國之力的馳援,正是有無數個自認“我只是做了我該做的”的潘紅星們,才有這場無聲硝煙的偉大勝利,山河無恙,英雄凱旋,這是交給歷史最好的答卷!
(潘紅星 口述 馮曉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