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鼓勵脫離實際的純實驗室“科研”,反對把公共衛生學院辦成科研機構,引導學生只關心發表科研論文,一心想成名成家的偏頗的傾向。
——陳志潛

編者按
“非典”之后,公共衛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我國權威期刊《現代預防醫學》于2005年刊登了“中國公共衛生之父”、北京協和醫學院博士、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碩士、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志潛先生的遺作《對當代公共衛生教學的看法》。
該文為陳志潛先生95歲高齡時撰寫,他以其畢生的實踐和經驗對我國公共衛生教育提出見解深刻的建設性意見,寄望于對我國公共衛生專業人才的培養發揮作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今天,在全國、全世界奮力抗擊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之際,重溫和學習陳志潛先生這篇振聾發聵的學術論文,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對當代公共衛生教學的看法
陳志潛
一、醫學是綜合性的應用科學
在古老的有文化的國家里,如埃及、印度和中國,都有各自的傳統醫術;歐洲在文藝復興以前的各國,如羅馬、希臘也有傳統醫術。文藝復興以后(十四世紀到十六世紀)有了考察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即根據觀察、對照分析、反復實驗,提出理論原則,再從理論原則到應用,循環地記錄作為定論。而傳統醫術則在實踐中,一部分被保留下來,一部分被淘汰掉。最后,在十七至十九世紀,才逐漸行成了現代醫學。
簡而言之,現代醫學與傳統醫術不同之處在于前者用了科學方法而后者未用科學方法。現代醫學是經過了幾個世紀的科學論證而形成了與傳統醫術不同的內容。
就醫學實踐而論,不管是傳統的或現代的,其首要任務是防治疾病,至于其防治的程度,乃是隨科學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而改變著的。十六世紀的人類可防之病少,現在就多起來了。一切應用醫學知識和技能的效果,是以社會上被防治疾病的情況作最終判斷的。
在傳統醫術領域中,它防治的對象限制于個體;現代醫學防治的對象則有所擴大。特別是對真實病因和對許多疾病的傳播途徑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后,現代醫學的應用范圍有了顯著的發展。
由于現代醫學不僅為個體且為群體和社會服務,原有醫學的知識和技能就顯得不夠用了。為預防疾病就必須要改善環境,這就需要另一套知識;為預防群體疾病,還要解決社會上人與人的關系,這也需要一套知識。還要有一些好的辦法培養良好的習慣,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因而,醫學必須和工程學、教育學綜合起來,從而形成了公共衛生學。可以說公共衛生學也是一門醫學和工程學、教育學三者之間的邊沿科學。
現代提倡的公共衛生學,似乎一般都傾向于醫學,都在醫學院里來辦公共衛生學。殊不知現代公共衛生學已超過了醫學的范圍,不能看作僅僅是醫學的一部分。公共衛生學不應被看作是醫學的分支,因為它包括了改善環境和研究個人行為等等任務。公共衛生學的這些獨立性,使它的發展在醫學院校內受到限制,因為醫學院校往往忽略其與工程學、教育學之間的聯系。
二、公共衛生學的發展對象是社會
社會發展的程度是不一致的,因而公共衛生學的內容也不是恒定的,它是隨其所在社會的文化與經濟而變化著的。各個不同的國家內對個體防病治病的醫學是類同的,而公共衛生學則各異。因而我國的公共衛生學不能完全抄襲別國的內容。解放后,抄襲蘇聯的內容,近年來又有抄襲美國的趨勢,這是不對的。我們也不能采用非洲的、拉丁美洲的公共衛生學。雖然,公共衛生學的基本原則是一致的,如它必須是醫學與工程學、教育學的聯合體。但它是一門應用科學,其內容就必須因社會之不同而不同。否則就不能切合實際解決當前的衛生問題。例如,就中國來說,公共衛生學中包含的醫學內容會多一些,工程學的內容還不多,教育學的內容也還未相應地配合上去。有時可以聽到一些埋怨,認為公共衛生學還沒有得到有關領導或社會公眾的重視。我的看法是,今日之所以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原因之一是由于目前共公衛生學的內容還沒有實際解決社會上的問題。但是,要解決實際問題就必須進行調查研究才行。
三、公共衛生學的研究必須是結合實際的研究
公共衛生學的研究應解決現實問題,而不是研究理論問題。理論性的研究是屬于其他部門的事,不應屬于公共衛生學。如果不解決現實問題,公共衛生學是得不到發展的。公共衛生學要應用醫學、工程學和教育學的知識去解決農村和城市中危害人體健康的實際問題,而不是去研究某因素對細胞、遺傳的影響問題,這些問題應由其他部門的人去研究。公共衛生學不研究純理論的問題,其當務之急是解決現實問題。
四、公共衛生學人才的培養
公共衛生學的基礎是醫學、工程學與教育學三方面的知識。過去用蘇聯教學法,招收高中畢業生,過分偏重它以醫學知識為基礎,現在看來這種辦法是片面的。為了發展公共衛生學,應當著重接受有以上三方面基礎的人進行再培養。而且,教學內容不能脫離社會要求。以統計知識而言,我認為統計學可以提出社會性指標、可用于衡量公共衛生學發展的水平,但是學習統計學不是目的,目的是掌握統計學方法來發展公共衛生學,解決實際問題。
五、公共衛生學的教學效果 是可以衡量的
公共衛生學的教學內容不能脫離社會要求。公共衛生的社會效果的好壞是可以衡量的。例如:社會上疾病之減少、人群健康素質之提高、人口增長之速度、嬰兒死亡之多少等等。在工廠、學校等群體中,要不斷進行調查研究,在各級衛生人員中應嚴格執行登記報告的法規,這樣做也可以使教學內容得到充實。只談教學不談效果是脫離實際的。現代辦教育,應該對事業有影響,豈能只在課堂上高談闊論而不著邊際、不見實效。
六、對我國公共衛生教學的展望
回想清朝末年,當時的公共衛生機構是設在公安部門的,學校中沒有公共衛生課的。后來在日本和德國的影響下,國內有少數醫學院校設了公共衛生課,也都只偏重于個人衛生和街道清潔等表面衛生工作。再后來,中華醫學會中成立了衛生教育委員會。1914年華西協和大學醫學院、1922年北京協和醫學院有了公共衛生學課程。面對社會,1925年北京成立了第一衛生事務所;在定縣建立鄉村衛生實驗區。協和的公共衛生課要求學生到社會上了解衛生問題,提出改善辦法,這算是真正中國公共衛生學的起點。
回溯過去,展望將來,我認為我國公共衛生教學今后要抓緊以下三個條件:
(一)擔任公共衛生學的教師,要有親自在社會上做公共衛生工作的實際經驗,不能是僅僅有書本知識或只有一套膚淺理論。
(二)教師中應有來自醫學、工程學、教育學三方面的人才相互滲透。這樣才能從三方面入手解決社會實際問題。這一點,過去協和未完全辦到。而我在南斯拉夫時,看到他們具體三方面人才都具備。
(三)要有一個固定的現場教學基地,作為教學與科研對象。可以看到它的原貌,它的發展,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并判定效果。不講具體效果的公共衛生學是不會受到重視的。
以上這些條件,現在看來還不具備,所以,公共衛生課容易引不起學生的興趣和對社會的關注。但是,我相信在今后全面改革的大好形勢下,公共衛生教學的改革是必然趨勢,隨著社會文化與經濟的繁榮,公共衛生學的大發展應也是指日可望的。
本文載于《現代預防醫學》 2005年10月第32卷第10期。
特別感謝陳志潛先生之女、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老年病科陳芙君教授提供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