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傳染病,要對物資和人力進行調配,調配到哪里,調配多少,應該要有科學依據。如何對傳染源進行科學管控,如何對城市內交通和城市間交通進行管控,如何對普通人的活動范圍進行合理規劃,都應該有依據。
舉國上下,都在為打贏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阻擊戰而努力。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叢斌在疫情發生以來,分別于1月25日、2月1日和2月3日寫了三份建言。
對抗疫新藥研發要有怎樣的預期,如何建立科學決策系統,為何需要盡快建立動物模型……對此,叢斌接受了科技日報記者專訪。
盡快研制新冠病毒感染的動物模型
科技日報:隨著我們對病毒研究的深入,對它的傳播途徑也有了更多認識。最近也有說法認為新型冠狀病毒可能存在消化道傳播,您怎么看?
叢斌:我們一定要做到科學防控,弄清楚病毒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對病毒的認識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疫情防控策略。前段時間,有研究發現,某些新型肺炎確診患者糞便中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但是,不能因為核酸呈陽性,就認為一定存在消化道傳播。病毒進入人體上消化道后,它的外殼、也就是感染人體的裝置會被膽汁消化掉。因此,即使在糞便中檢出病毒核酸,也并不意味著病毒仍有感染能力,除非我們能夠在糞便中檢出病原體。所以,現在還不能確定是否存在消化道傳播。
科技日報:您這次在建言中提到了要盡快研制新冠病毒感染的動物模型,能否具體介紹一下?
叢斌:是的,要盡早建立新冠病毒感染的動物模型。這個必須要做,而且越早越好。新型傳染病一旦發生,就應有團隊集中力量研制該病的動物模型。動物模型可以篩選、評價有效藥物和疫苗,幫助我們研究發病機制,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我們不能直接在人身上做實驗,必須建立一個和人類疾病特點極其相近的動物模型,比如說非人靈長類動物。對染病動物進行解剖,我們可以對其組織器官的病變、病情的發展有更深刻的了解。而且,無論是藥物的篩選還是新藥和疫苗效果的評價,都需要用到動物模型。
新藥研發不能一蹴而就
科技日報:您在建言中還提到,藥物選擇應把重點調整到抑制肺部炎癥的方向。
叢斌:目前的情況是,還沒研發出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抑制有特效的治療藥物,疫苗也還在研發中。我們所做的一切,最終目的是治愈病人,挽救病人,控制疫情。新冠病毒與人肺泡Ⅱ型上皮細胞ACE2受體結合后經過一系列過程,會激發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免疫系統過度攻擊自身組織,引發肺部炎癥。病毒引發的炎癥一旦失控,就會引起急性肺損傷,急性肺損傷最終導致病人缺氧,病人會呼吸衰竭,有的還會出現肺動脈高壓,嚴重影響右心功能。我們實驗室在以往的研究中還發現,一旦急性肺損傷出現,首先受到沖擊的是腸粘膜。因為急性肺損傷和系統性炎癥反應綜合征,會伴發小腸的微循環障礙。小腸的微循環特別豐富,腸壁屏障功能受到破壞后,容易引起內毒素血癥,引發內毒素休克,再發展下去就是多器官衰竭乃至死亡。所以要想辦法控制肺部的炎癥,改善肺部病變,改善全身微循環,阻斷疾病的發展進程。
既然沒有特效藥,就要采取老藥新用的原則,篩選已經經過驗證的上市藥物進行治療。可以考慮從免疫調節入手尋找救治方法。另外,還要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人的免疫功能狀態進行詳細檢驗,尤其對免疫細胞各亞型功能進行分析。尋找關鍵活性細胞,利用動物模型篩選已上市的免疫調節藥物、改善微循環的藥物等。
科技日報:有的單位目前也在做一些藥的體外細胞學研究,您對此有什么看法?
叢斌:對一些藥的治療效果,要慎重表態。不能只在體外細胞實驗中看到對新冠病毒有抑制作用,就認為該藥物能夠治療新冠肺炎。藥物有沒有治療作用,至少還要經過動物模型的評價和臨床試驗。不管是什么藥,如果僅僅通過細胞學實驗就得出藥物有效的結論,這個說法不夠慎重和準確。新藥研發有一些法定的必經程序和過程,不能一蹴而就。
科技日報:除了藥物治療,在病患心理上有沒有要注意的地方?
叢斌:我也注意到了新冠肺炎患者的心理問題。住院病人每天有大量時間無所事事,只擔心自己的病情,胡思亂想,越想越恐慌。病人渴望與醫生交流,但醫護人員又非常忙碌。病人始終處于一種應激狀態,此種狀態既影響機體免疫功能,又會促進全身性炎癥而使病情加重。從科學上講,這可能是影響疾病轉歸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可忽視。我建議醫院給各病房安上輕柔的小喇叭或提供視頻,講解員通過音頻或者影像給病人以鼓勵,耐心講解,消除恐慌,進行安撫。
決策要用數據說話
科技日報:您為什么提出要建立系統性科學管控模型,這是一個怎樣的模型?
叢斌:防控傳染病流行主要就是把握三個基本原則:控制傳染源,保護易感人群,切斷傳播途徑。
我們要用數據說話。出現傳染病,要對物資和人力進行調配,調配到哪里,調配多少,應該要有科學依據。如何對傳染源進行科學管控,如何對城市內交通和城市間交通進行管控,如何對普通人的活動范圍進行合理規劃,都應該有依據。
到底怎么管,要建立相應的數理邏輯管控模型。比如,根據某地區的發病人數、易感人群數量、治愈人數等數據,計算其需要的物資和人員的數量。
我們需要對現在龐雜的數據進行分類收集、整理和分析。目前在防控中發生了一些不盡如人意的情況,可能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不通暢,或者是沒有整合利用好信息,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如果有條件,我們還應該建立物聯網性質的管控模型,實時掌握醫療人員和物資的動態變化。
科技日報:具體從科學研究到臨床治療,都需要收集哪些數據?
叢斌:我們要建立以醫學循證數據為導向的疫情防控決策體系。對實時監測的病毒流行學大數據、臨床感染病例數據、治療相關數據、新冠病毒轉染細胞數據、病毒感染動物模型數據等都需要收集,做科學分析。
而且,這些工作不能大家各做一攤,數據應統一上傳、統一管理。比如做病毒對細胞感染情況的研究,實驗流程各個環節的數據應該都要有,對同一個實驗研究起碼應該有三個實驗室同時進行,其研究結果和實驗數據供大家對比分析。在臨床治療時,我們用了什么治療方案,起到了什么作用,這些數據都該得到及時共享。
有了數據,就好像指揮中心有了大腦。不然今天你這樣說一句,明天我那樣說一句,會造成混亂。有個統一平臺,我們就能讓專家、尤其是有豐富臨床經驗的老專家和其他方面的專家進行實時分析。要用復雜變化的數據為導向來指導疫情防控工作,動態調整工作內容,抓住臨床救治這一主要矛盾,更多地挽救病人、治愈病人。
在這次疫情防控中,我們看到,很多科研人員和醫護人員有大局意識,有不怕犧牲的精神,聽黨指揮,積極攻關,以各種方式奮戰在抗疫前線。我們平時也要建立專門的隊伍和處理流程,做到疫情來臨時分工明確、井井有條。(張蓋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