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大年初二,正值闔家團圓之際,我省第一批137名醫護人員逆向而行,奔赴武漢支援抗“疫”。這其中就有九三學社社員王俊平。58歲的王俊平是山西省人民醫院消化科主任,也是該院派出的12名援鄂隊員中年齡最大的一位。

“我想吃蘿卜餡餃子”
1月24日,臘月二十九,晚上十點,習慣晚睡的劉萍早早睡下,一天的手術,讓她略有些疲勞。凌晨十二點,她仿佛聽到丈夫王俊平歸家的聲音。兩人都是醫生,她是山西省人民醫院婦科主任,對于這樣的作息,她早習以為常。她以為,這只是豬年末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夜晚。臘月二十九,下午五點,王俊平給醫務處打電話:“醫院組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援鄂醫學救援隊,算我一個。”醫務處處長告訴王俊平:“您年齡已經58歲,又是臨床科室正職,可以不用報名”王俊平說:“報上吧,正因為年齡大,才有點老經驗。”第二天一早,劉萍看到了已經整理好放在門口的行李箱,自從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她就知道,這一天有可能會來,卻未曾想,會是在大年三十。她問王俊平:什么時候走?王俊平說:快則初一,慢則初二,就這兩天。她說:你想吃點什么?他說:我想吃蘿卜餡餃子。兩人默默包餃子。劉萍主任說:幾十年的婚姻,他們養成了一個默契,一個不說,另一個就不問,即使有再大的擔心,也放在心里,默默支持。

“媽媽,爸爸去湖北,你去不去?”
1月25日,大年初一,這一天中午的團圓飯,按照北方的風俗,已出嫁的姑娘應該在男方家與婆家共度,但由于王俊平初二就要趕赴湖北支援,女兒早早就和女婿回到了自己家。“媽媽,爸爸去湖北支援,你去不去?”同樣是學醫出身的女兒絲毫沒有小女兒態。“爸爸先去,媽媽已經報名了,現在還沒安排。讓我去,我就肯定也要去。”劉萍主任告訴女兒。“還沒有掌握第一手的資料,不敢說什么,但是,我覺得這次的疫情,和2003年的非典有相似的地方,2003年,咱們醫院是非典重災區,我全程參與,一直在專家組,那會是小專家,現在成了老專家了。”王俊平和自己的女兒逗趣,女兒和女婿一直是他最大的驕傲,女兒倫敦大學學院畢業,現在是一名神經內科醫生,女婿是一名普外科醫生,并且兩人都是在讀博士研究生。“經歷過非典,對付這種傳染病,還是有一定經驗,你們記住,個人防護是最最重要的,非典初期,我們還不知道是什么病的時候,我給一個非典患者面對面看過病,沒被傳染,最關鍵的就是只要出診、查房,我都要戴口罩,這是最直接的防護。”王俊平家的團圓飯,大部分時間,都在討論醫學問題,他想通過這種方式,將自己的一些經驗傳承下去。“現在傳染范圍還在爬坡階段,還沒有到達峰值,你去了湖北一定要小心,我給你準備了兩身隔離服里面穿的衣物,有什么需要的物資,你電話告訴我,我來想辦法。”劉萍叮囑王俊平。十年前,劉萍去援疆,王俊平也是這樣叮囑她:“有什么需要的物資,你電話告訴我,我來想辦法。”兩人相視一笑。

“就是換個地方看病嘛”
“全家都是醫生,對這些行動比較理解,家人非常支持,就是換了個地方看病嘛。”王俊平去往湖北的路上,對同行人員說。說這話的時候他面帶輕松,眼神里永遠帶著一絲笑意,沒有特別的凝重,仿佛真的只是去另一個地方出門診、查房而已。多年的臨床、應急處置,已經讓他練就了舉重若輕,處事不驚的心理素質,但真正的壓力,只有他自己知道。作為曾經的山西省緊急醫學救援隊組長,無論是2003年非典,后來的王家嶺透水事故、屯蘭礦難、H7N9禽流感,還是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幾乎山西省的每次突發事件中,王俊平始終都奔走在第一線,在王家嶺透水事故中,他甚至與其他幾位醫務人員深入到距離坑口2000多米的地方設置醫療點對升井礦工進行救治。1月29日,王俊平經過兩天時間在第一線了解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臨床癥狀和傳播特點,他開始穿上隔離服進入仙桃市中醫院疑似感染病區進行診治,遠征的湖北的戰役,正式打響,隔離服內,是劉萍為他準備的貼身衣物。
“不是不派大家,是因為這次任務風險巨大”
1月29日晚上,省醫消化科的微信群里收到了王俊平主任的一段話:“不是不派大家,是因為這次任務風險巨大,因為出發前一切都未知,我不想把這個高風險的未知數加在消化科任何一個人身上。不知道具體地點,不知道走多長時間,不知道和什么群體工作,不知道疫情多重,不知道有無生活的基本保障,為保護大家,還是我出來比較好。”人們這才知道,那個頭發花白,身材瘦削,口罩背后的眼神中永遠帶著笑意與堅定的主任,當時是承擔了多大的壓力。晚上,他給愛人劉萍打電話報平安,劉萍問他“一切都好?”他告訴劉萍:“一切都好,不用擔心。我不在太原,你體質又一般,切記要每天堅持散步。”電話里的聲音,還是那么開朗。劉萍說:“我等你回來,一個人不習慣。”
直至發稿之時,王俊平依然奮戰在第一線,他的精神感動著每一位認識他的醫護人員,也激勵著每一位九三社員,大家通過各種渠道捐款捐物,和王俊平站在一起,和所有逆向而行的勇士們站在一起,和武漢人民站在一起,和偉大祖國站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