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清代名臣林則徐于1842年作于充軍路上的名句,是對逆行湖北戰“疫”前線的白衣戰士的最好寫照。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3月1日說,全國各地共有340多支醫療隊4萬多名醫護人員馳援湖北。本文主人公陳德招就是其中之一。

半夜應征
2020年2月12日晚上,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以下簡稱“福建協和醫院”)接到上級轉發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的緊急通知,要求福建協和醫院組派一支139人醫療隊(含行政領隊2名、醫生37名、護士100名),整建制接管位于武漢的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腫瘤中心一個病區。當晚約10點開始自愿報名,集結號一吹響,僅婦產科半小時內就有16名醫生、10名護士踴躍報名。全院請戰名單匯總到醫院領導班子手中,接近13日凌晨1點,援鄂醫療隊入選名單最終確定,婦產科有5人入選,他們是主治醫生陳德招和4名護士。入選隊員被要求于13日上午10點準時出征武漢,從接到自愿報名通知到準時出發,間隔僅僅只有12個小時,這注定是一個不眠之夜。
婦產“一哥”

陳德招,1982年生,福建泰寧人,2005年畢業于廈門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在寧德市醫院工作兩年后,2007年考取福建醫科大學研究生院外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2010年獲醫學碩士學位后進入福建協和醫院婦產科工作,2013年評為主治醫師。曾經于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達芬奇機器人手術培訓基地學習機器人手術技術,并順利通過考核。后長期參與達芬奇機器人輔助腹腔鏡宮頸癌根治術、子宮內膜癌分期手術等。在婦科良惡性腫瘤診治、機器人和腹腔鏡微創技術方面有深入研究,積累了較豐富的臨床經驗。陳德招被稱為福建協和醫院婦產科的“一哥”,不是因為他資歷最老,不是因為他技術精湛,也不是因為他長得帥,而是因為他是福建協和醫院婦產科第一位男醫生(他之后又來了幾個),想不當“一哥”都不行啊。
援寧干將

自1996年閩寧結對幫扶協作以來,福建有大量人員到寧夏最艱苦的西海固地區開展幫扶工作。2019年7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陳德招等4人組成福建協和醫院駐固原市人民醫院醫療隊,定點幫扶半年。在援寧期間,陳德招開展了婦科腔鏡及婦科惡性腫瘤規范治療工作,以及開展了多項微創外科新技術首秀(如腹腔鏡下子宮肌瘤挖除術、腹腔鏡下巨大子宮全切除手術、單孔腹腔鏡卵巢腫物切除術)和難度很大的新輔助化療后卵巢癌手術,在醫治患者的同時,也培養提高了當地醫護人員的水平,非常出色地完成了支援任務。
前線戰士
福建協和醫院援鄂醫療隊的任務是整建制接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腫瘤中心的一個重癥病區。這個病區共64張床位,接管的時候是個空病區,沒有醫生、護士、病人。接管第一天就收治了當地新冠病毒肺炎重癥患者48名,第二天再收治16名,整個病區滿員。陳德招的主要任務是充當一線醫生的角色,負責值班、收治及管理病人。一線醫生總共30個,共分為6個班組,實行輪班。一天24小時分為4個班次。因為人員緊缺、任務重,所有隊員均沒有周末時間及額外的休息時間。從2020年2月13日到達武漢,陳德招等人已經在武漢的重癥病區奮戰了半個多月。他們的日常工作既艱辛又欣慰,艱辛是因為面對的都是重癥病人,工作環境極度危險,欣慰是因為能夠到武漢前線親自代表人類參加對“疫”作戰,治病救人,實現當年學醫初心。
我本善良

迄今為止,對新型冠狀病毒仍然沒有特效藥。一旦感染新冠病毒,患者只能依靠自身的免疫力去對付,醫生僅能提供生命支持方面的輔助手段。特別是重癥患者(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重癥患者的死亡率超過50%),只能自求多福了。一線的醫護人員是最危險的易感人群。截至2月11日24時,全國醫務人員確診新冠肺炎1716例(含死亡6例),其中湖北醫務人員確診新冠肺炎1502例(武漢1102例)。陳德招完成援寧任務回到福州才一個多月,就在2月12日深夜主動報名出征武漢。他的這種義無反顧的勇氣來自哪里呢?他也是人子、人夫、人父,應該也會擔心害怕吧。思考良久,突然想到四個字“我本善良”。善良產生惻隱,善良產生責任,善良產生勇氣。用“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贊譽援鄂醫護人員,是否有拔高之嫌呢?我不這樣認為。雖然救死扶傷是醫者的職責,但到生死線上走一回并不是醫者的義務。軍人有軍人的勇氣,官員有官員的勇氣,商人有商人的勇氣,醫者有醫者的勇氣。勇氣本是一種稀缺品質,甘冒生死風險的勇氣就更稀缺。林則徐在充軍路上寫的名句,是他這種非凡勇氣的真實寫照。我以為,所有甘冒生死風險的逆行湖北的醫護人員,他們的勇氣都配得上“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句詩。陳德招于2012年加入九三學社,是福建九三學社的驕傲,是廣大社員學習的好榜樣。祝愿他在順利完成任務后能夠平安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