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九三學社創建80周年。在這個特殊的歲月,回顧起“九三”與我們家多年的情緣,有著特殊的意義。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始于我的父親和叔父,經過我和夫人的承接,又傳遞至我的兒子,我們家與九三結緣至今,已有整70年。
第一代“九三人”——父親和叔父
我的父親——趙德銘老先生,曾在林業戰線上奮斗了50多年的老專家,教授級正高工,是全國第一批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科學家。
父親生于1923年7月江蘇南京江浦,少年時期曾經歷殘酷的抗日戰爭。父親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南京的金陵大學農學院森林系,25歲擔任安徽省林業廳林業調查隊隊長。1958年3月,經安徽省林業廳一位副廳長推薦并介紹,他加入了九三學社。1965年春,父親隨工作單位省林科所遷到黃山,是九三學社早期在徽州地區創立“13人小組”的成員之一。
父親一生熱愛自己的崗位,恪盡職守,在林業科研、生產建設事業中奮戰了一生,是新中國安徽林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他深入林業生產、科研一線,經常組織和參加各類林業科研實地考察活動,在安徽省大別山區、皖南山區等全省各個林區都留下了足跡。在他70歲高齡時,還跋涉于黃山風景區以及牯牛降、清涼峰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山巒群峰之中。
父親一生治學嚴謹,刻苦鉆研,科研成果豐碩。“油茶優良農家品種及優良無性系研究”成果獲國家林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山地立體林業調查研究”成果獲安徽省科技進步四等獎。父親筆耕不輟,著作等身,編撰了《中國油茶》《安徽森林》等多部專著,其中《徽州古樹》、《牯牛降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集》兩部專著均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他參加編寫的《中國森林植物學》作為華東、華中七個省中等林業學校專業教材,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林業技術人才。
父親博學多才,精通英文、日文,先后多次接待美、英、澳、加、德、日等多國林業專家學者來訪、考察和交流,提高了安徽省黃山市林業的知名度,促進了黃山市林業的對外學術交流。
父親歷來治家嚴格,時常以“為人正直,治學嚴謹”的家訓影響著他的兄弟姐妹,教育我們,引導子女及孫輩勤勉成才。1976年,他參加安徽省人代會議,作為當時徽州地區人大代表團副團長,接受《安徽日報》記者專訪。《安徽日報》以《踏遍青山人未老》為題,整版報道了他的事跡。
父親一貫愛社如家,為九三培養人才竭盡全力。在他的影響帶動下,他的學友、同事、至交、學生、晚輩等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紛紛加入九三學社,為之后九三學社黃山市級組織成立奠定了重要基礎。九十歲高齡時,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他還積極參加社務活動。
父親的二弟、我的二叔趙德銓,早年受到父親九三情懷和言傳身教的影響,投身林業工作,為大西北的林業事業默默耕耘一生。青年時期,他響應國家“支援大西北建設”號召,到青海省林業廳擔任造林管理工作,后加入九三學社。西北率先于全國開展“西北防護林工程建設”。他結合西北防護林建設工作經驗,撰寫了“國家應統一開展西北、華北、東北防護林工程建設”的建議,報青海省政協轉報全國政協。隨后,一場具有戰略意義的防風固砂“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在全國轟轟烈烈展開。
第二代“九三人”——我和夫人
父親一生鐘愛林業科研和建設事業,將哥哥和我分別取名建森、建林,寓意建設森林。1977年恢復高考,我幸運地成為“天之驕子”,大學畢業后做了十年教師,后期在黃山市環保部門從事環境保護專業工作,是一名高級工程師。
受父親的影響,我在本職崗位上苦干實干,從不曾懈怠。在環境監理工作中,認真開展排污企業污染源現場管控,嚴格依法行政,做好全市汽車尾氣排放監管工作;在宣傳信息工作崗位上,積極做好全市“六·五世界環境日”宣傳,組織開展全市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賓館飯店創建工作,參與生態鄉鎮和生態村創建工作。由于多年來扎實的工作作風和不斐的工作成果,本人年年榮獲省、市先進榮譽稱號,受到單位的表彰、領導和同事的肯定。
1993年,我加入黃山市九三學社,先后擔任兩屆社市委委員和兩屆支社主委。在擔任九三學社黃山市直一支社主委期間,我做好傳承創新,團結帶領支社全體社員,先后組織開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實踐等活動。支社堅持“每月開展一次活動”的做法被九三學社中央作為基層組織的典型案例,支社也于2015年獲得九三學社中央“全國先進集體”榮譽表彰,本人先后多次獲得社省委表彰。
我的夫人孫萍,黃山市中醫醫院內科主治醫師,兢兢業業從事30多年的臨床工作。在家中,她時常聽父親和我講述有關九三學社的故事,工作中受到諸多九三前輩的影響。2001年她也申請加入了九三學社。入社后,她積極參加支社和社市委組織的義診活動等,尋找更多機會服務社區居民和基層農民,為促進民生進步發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代“九三人”——我的兒子
我的兒子趙彬,1986年4月出生,是我們這個“九三之家”的第三代“九三人”,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研究生。2019年底,他實現了期待已久的愿望,加入了九三學社北京市朝陽區委中信支社。入社以來,他與中信支社一同發展。支社成員從10多人發展到30人,他也從一名普通社員成長為中信支社的負責人之一。
他成長在一個長輩皆為九三社員的家庭,從小受到長輩們的熏陶。在他心靈深處,對九三學社有著與生俱來的骨血情感。常年的耳濡目染,更加深了他對九三學社的肺腑情懷。
在他眼中,“九三人”是有學識的。那時候家中時常往來不同年齡段的賓朋客人,其中有學者,有教授,有醫生,也有老師,可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在他眼中,“九三人”是溫暖的。九三的老社員很多。逢年過節,他和長輩們一起去看望老社員,有的老社員或已年過古稀,或已纏綿病榻,這份九三組織的溫暖卻從未間斷。
在他眼中,“九三人”是正直的。每次來家中聚會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雖然會抨擊當下時事的弊端,但討論的方向永遠是積極的、有建設性的主題,總能懷著坦誠,在善意提出問題的同時,拿出妥善解決問題的建議和辦法。
加入九三學社后他深知,九三學社是由高中級知識分子群體組成的優秀參政黨組織,作為其中一員,不僅要做好單位的本職工作,還要積極參加九三學社開展的各項組織活動。在中信支社,他主動參加組織活動,承擔集團交給支社的外出調研課題;參與支社和九三學社朝陽區委組織的各種參政議政、社會實踐、學習交流活動。擔任中信支社負責人以后,他的擔子更重。他發揮自己撰稿寫作特長,積極撰寫社情民意和各類調研報告,多次被朝陽區委采用,《改善農產品流通效率以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發展的問題分析和對策建議》等多篇信息被九三學社北京市委、市政協采編;參與《發揮中信特色提升ESG管理多維度驅動集團創新發展》和《開展金融幫扶定點區縣調研支撐小微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等多項調研,為中信集團發展建言獻策。他多次被九三學社朝陽區委評為年度先進個人。一路走來,作為一名九三學社成員,能在祖國首都北京工作,能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貢獻力量,他感到無比充實和光榮。
九三學社建社80年,九三精神與我們家結緣70年,這得益于我的老父親。他將九三“愛國、民主、科學”理念,以及嚴謹治學和踏實做人的態度,深深植根于我們家庭之中。他那“忘我工作的敬業精神,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為人正派的高尚品德,淡泊名利的無華情操”,一直深刻影響著我們這個大家庭的所有兒女和子孫。我們全家三代5位九三人,在時下全國20多萬九三學社社員及其家庭中,也只是一個縮影,但卻真實地折射出,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歷代九三學社社員對九三精神所共有的崇尚、敬重、信仰和傳承。(趙建林,黃山市環保局宣教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