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紀中國科技與教育的星空中,黃友謀猶如一顆璀璨的恒星,以其卓越的學術成就、無畏的斗爭精神和前瞻性的戰略眼光,為國家的現代化進程留下了深刻印記。他的一生,是一部中國知識分子在時代浪潮中堅守理想、開拓創新的壯麗史詩。
一、革命洪流中的覺醒者:從青年先鋒到民主斗士
黃友謀1910年1月8日生于廣東平遠縣下壩圩。1924年,年僅14歲的他就加入該校進步師生反對教會,參加要求收回教育權的愛國運動。次年,黃友謀加入了進步組織“新學生社”,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為梅縣當地最早的團員之一。黃友謀早期的經歷體現了他作為青年先鋒的斗爭精神,也塑造了他一生的信仰底色。
1946年,廣東省立文理學院(今華南師范大學的前身)師生發動了多次反內戰、反饑餓學生運動。作為廣東省立文理學院臨時院務委員會主任,黃友謀暗中支持學生運動,常以“調解者”身份與當局周旋,迫使學院撤銷對學生自由的限制,為學生爭取權益。1949年4月,國民黨反動派在南京鎮壓示威學生,造成“四一”慘案,黃友謀等進步教授挺身參加文理學院師生舉行的追悼大會,堅定支持學生運動,聲討國民黨反動派的罪行。這一行動不僅展現了他對民主進步的堅定支持,更成為解放戰爭時期華南學生運動的標志性事件。
1956年,黃友謀參加九三學社,歷任九三學社中央常委,九三學社廣東省委會名譽主任委員,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在九三學社的領導崗位上,他積極推動愛國統一戰線建設。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他提出的教育改革、科技發展提案,如呼吁加大基礎研究投入、重視科技人才培養等,為國家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參考。
二、學術前沿的拓荒者:從宇宙射線到科研建設
留學日本期間,黃友謀便開始追蹤國際物理學前沿。他在京都帝國大學發表研究論文《宇宙射線東西非對稱性的測定》,系統地揭示了宇宙射線的方向性特征,引起學界注意。
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積極籌劃對華侵略,黃友謀基于愛國義憤,1937年3月從帝國大學畢業后便毅然回國。
回國后不久,抗戰烽火席卷全國,嚴重侵擾科研教學,導致教學資料和教學設備奇缺,黃友謀自制教具,并撰寫《理論力學》《現代物理》《普通物理大綱》(英文)等多門課程的教材,完成物理實驗教學,將前沿物理引進中國。其中《理論力學》更被當時教育部評為優秀教材,成為戰時高校的重要教學資源。
1958年的中國科研建設可謂百廢待興,黃友謀積極參加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不久改為中南分院)籌備工作。1959年調任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副院長兼原子能研究所籌委會副主任,他更是殫精竭慮,矢志建設,到1965年科學分院已初具規模。
1972年,中共廣東省委任命黃友謀為中山大學革委會副主任。在任期間黃友謀敢為人先,狠抓多個別人不敢抓的基礎學科和綜合性邊緣學科的研究,推動了我國當時引力波探測、分子生物學等前沿學科建設,支持人瘧猴模等重大科研項目。尤其在宇宙射線研究領域,他組建的觀測站成為華南地區重要的科研基地。
縱然忙碌奔波,但黃友謀從未放棄科學探索,多年來筆耕不輟,其論文《物質與場》《基本粒子物理學的哲學問題》,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物理學發展相結合,開創了科學哲學研究的新范式。
三、核電事業的奠基人:從技術論證到公眾科普
1986年,黃友謀牽頭組織的深圳核電學術座談會,堪稱中國核電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他邀請同為九三學社社員的周培源、茅以升、王淦昌、陳明紹等頂尖科學家,與港澳學者共商大亞灣核電站建設。
會議聚焦大亞灣核電站的技術可行性、安全保障及社會影響等議題,引導各領域專家們結合國際經驗與國內實際展開深入討論。通過實地考察和科學論證,最終為項目的推進提供了關鍵理論和技術支撐,消除公眾疑慮。適逢當時港澳社會對核電安全疑慮重重,他親自撰寫科普文章和書籍,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核技術原理,為消除公眾誤解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大灣區建設的先行者:從學術交流到制度創新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學術交流的先驅,黃友謀早在1987年就組織“中南五省與澳門學者學術座談會”,搭建起內地與澳門學術合作的橋梁。座談會邀請澳門東亞大學校長林達光等專家,探討澳門過渡期經濟發展策略,為澳門回歸后,經濟的平穩過渡奠定理論基礎。
他提出的“跨境學術資源共享”理念,為后來的粵港澳高校聯盟建設提供了思想基礎,使他成為大灣區高等教育協同發展的早期設計者,為大灣區科創建設儲備智力資源。
黃友謀的前瞻性視野還體現在教育理念上,他常說:“科研既要服務生產,也要瞄準未來?!痹谥袊茖W院廣州分院任職期間,他前瞻性布局核技術民用化;分管原子能研究所籌備工作時,推動核技術在醫療、農業等領域的應用研究;擔任華南師范學院代院長期間,他力主“教學與科研并重”,要求各學科結合師資開展特色研究;在暨南大學分管科研期間,他支持環境科學、海洋地質等學科發展。憑借他高瞻遠矚與身體力行地推動,為大灣區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學術支撐,為改革開放后的學科建設奠定了基礎。
五、時代精神的踐行者:從逆境堅守到薪火相傳
“文革”期間,黃友謀遭受隔離審查,但他始終未放棄科研。1972年經歷大手術后,他臥病在床仍繼續為同事審稿;1974年二次手術后,兩周內便又恢復工作。這種“帶病治學”的精神,成為學界佳話,也讓人痛心不已。
作為教育家,黃友謀同樣不遺余力,數十年來培養的學生遍布海內外。傳道授業功績非凡,但他敬業勤勉、深入淺出、嚴謹治學的科研和教學態度,更塑造了幾代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品格。
黃友謀的一生,是民主與科學道路上的明燈,是中國知識分子以國家和人民為己任的典范。他在革命斗爭中彰顯勇氣,在學術探索中追求卓越,在國家建設中展現擔當。他推動的大亞灣核電站建設,不僅點亮了粵港澳大灣區的萬家燈火,更照亮了中國核電自主化的前行道路;他搭建的學術交流平臺,為大灣區的深度融合埋下了希望的種子。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黃友謀的家國情懷與前瞻視野,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矢志報國的科學家前赴后繼、接續奮斗,在科技強國的征程上奮勇前行。
(關景濤 廣州白云山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白云山化學制藥廠主任安全工程師)
參考文獻:
1.林中鳴.廣東民主人士名人傳.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264-269.
2.廣東省志編纂委員會.廣東省志:1979-2000.32,人物志.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1030.
3.易漢文.中山大學專家小傳.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158.
4.梅江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梅江區志1988-2000.廣東:方志出版社,2011:659-660.